近年来,一些网络黑话如“尊嘟假嘟”“你个老六,我真服了”“我嘞个giao”等成为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常用语,甚至被带进学校、写进作业。这种不分场合的玩“梗”行为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。教育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》,要求规范校园用字,确保课堂板书、教学课件、指示牌、标语、宣传栏、电子屏幕等用字规范,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“谐音字”。此前,中央网信办、教育部还开展了“清朗·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”专项行动,重点整治歪曲音、形、义,编造网络黑话烂“梗”,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。
一名北京某中学初二英语老师王倩(化名)遇到学生对她说了句“厚礼蟹”,让她愣住了。她后来发现这个词是英文holy shit的音译,通常带有贬义。类似的情况在学生之间很流行,有些学生还经常使用“谢特”“栓Q”等谐音词汇,甚至在英语课上故意发出这样的音。这些不分场合的玩“梗”行为有时会影响课堂秩序。陕西西安一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任璐(化名)也对学生频繁使用网络用语感到头疼,一些学生甚至会将网络用语带入日常交流中,如“灵魂汁子浇给”“一给我哩giaogiao”等。
这种玩“梗”行为在中小学生之间十分普遍,他们会在日常交流时频繁用网络黑话、谐音“梗”等,如“泰裤辣”。有的中小学生还将“梗”带进课堂写进作业,如小学生用“栓”字造词竟写出“栓Q”;作文里出现“完了,芭比Q了,这下我们都玩完”。有受访教师反映,一些原本应严肃对待或有正向指代意义的词汇,如“伞兵”“烧杯”,却成了学生间骂人的话,这种情况不应看作单纯地开玩笑,应该引起重视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认为,互联网时代,中小学生难以避免地会接触到此类用语。这些网络用语往往内涵空洞,语义歪曲,用词用字极不规范,且低级趣味盛行;有些甚至可能具有恶意、低俗的价值内涵。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分辨能力,长期盲目模仿、传播这些网络“梗”,会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、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。
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认为,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,还是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载体。网络黑话等词语的滥用,淡化了青少年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知、理解和接受,容易引发青少年的认同危机。此外,网络黑话和谐音“梗”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,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这种被污染的语言环境中,容易消解学校教育培养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自律,极易滋生校园欺凌和暴力冲突等不良行为。
导致大量中小学生被各种网络黑话、谐音“梗”影响的原因在于未成年人“触网”强度高。根据相关报告,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2018年的93.7%增长到2022年的97.2%。网络平台主播与网红纷纷使用网络语言与谐音“梗”作为吸粉引流的手段,加剧了语言环境的污染。此外,家庭和学校在防范网络黑话与谐音“梗”入侵方面存在一定的教育缺失,家长对网络黑话了解不足,学校德育课程内容陈旧,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。
针对这一现象,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接连印发通知,打击治理网络黑话进校园情况。一些地方中小学校也陆续采取措施规范师生文明用语。例如,江苏南京一小学语文教师曾针对网络“烂梗”频现校园的现象,开了一堂主题班会,引导学生要做有思考、有判断的蝴蝶。专家建议,各地网信、教育部门应强化协同联动,针对互联网平台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、不文明现象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,畅通举报渠道。学校应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,提高青少年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表达能力,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创设更多社会实践机会,增加青少年与社会的密切接触。家长也可以通过日常交流、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等方式,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语言。